当前位置: 教育装备知识百科网-www.ahjyzb.cn> 教育装备知识> 下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手棋”

下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手棋”

发布日期:2024-04-22 09:22:37 来源: 编辑: 阅读: 16
下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手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科技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作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部署,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奋斗基点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领域方向上,努力掌握科技竞争赛道的战略主动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包含“自立”“自强”两个递进层面。自立强调自主可控,面向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局面,找准痛点难点,精准发力,保障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自强强调高端引领,立足未来、抢先一步,找准引领发展的目标方向,提前发力,在重要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首要任务就是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在自立层面实现突破,在自强层面实现引领。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瞄准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紧迫性的创新需求,全面提升战略谋划和快速响应能力。

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源头方向。把探索前沿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支持高水平探索性基础研究,在暂未看到实用价值的阶段提前布局;加快发展面向国家需求的战略性基础研究,提升基础研究对长远战略目标的支撑能力;加快发展面向市场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打通“从0到1”与“从1到100”的连接。

深刻把握当前科技瓶颈方向。瞄准事关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立足高校自身学科、科研与人才优势,明确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主攻方向,重点在仪器仪表、高性能芯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领域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助力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前沿、新兴、交叉与无人区自主开展研究。特别是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制造等新兴赛道和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6G、下一代互联网、生物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赛道,提前布局、引领方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果断选择了国际上刚刚起步、当时尚属“冷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作为主攻方向之一。经过30余年深耕,学校已建立起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国际并跑的自主成套核心技术体系,支撑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进入国际前列。

在实现路径上,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在全面提升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基础上。有组织科研是高校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高校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形成科技攻关系统化的政策资源体系。

摒弃“从论文到论文”式选题模式,破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衔接不紧密的问题。近年来高校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持续涌现,但对国家需求支撑不够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从论文到论文”的热点跟踪式研究难以作出重大实质性贡献满足国家需求。高校要强化同国家战略任务的对接,在规划制定、项目培育、平台布局和学科建设中,由“我能干什么”向“国家需要我干什么”转变,研究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要任务、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把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作为需求方,把高校作为技术供给方,建立问题聚焦、任务耦合、路径协同、成果转化的联合攻关机制,切实提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牵引组织作用,破解形成科研集群力量持续攻关难的问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汇聚合力攻坚克难的强磁场。要围绕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战略性重大问题,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建设,做实做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打造支撑有力、前沿引领、根基深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平台在创新链条中的组织作用,提出、承接和参与新型举国体制下重大攻关行动,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汇聚一批跨学科战略科技人才,培育造就一批能征善战的新型科研团队,大幅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依托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出自主可控的通用高频电磁场分析软件,首次实现并行高阶矩量法的E级国产超级计算机全系统运行,应用于新型飞行器头罩匹配分析、舰载大型雷达阵列分析等电磁精确计算“卡脖子”难题的解决。

设计好激励引导政策资源体系,破解重数量轻质量贡献的问题。团队“小而散”、成果追求“短平快”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等现象,根子在激励引导政策资源体系不完善。高校要淡化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建立与有组织科研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强化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职务晋升、经费场地等资源向重要攻关任务倾斜;注重产出,组建服务管理专班,形成重大科学工程和重大攻关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立足国家使命、突出质量贡献,实行长周期考核、弱化绩效考核,引导科研人员立足长远、深耕创新;推出“一篇文章不发也能评教授”“重要贡献一人一议”“人才评审贡献为核”等举措,引导科研人员心无旁骛、集智攻关,一批重大成果已应用于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探测、北斗、航母、东风等大国工程、大国重器。

在根本支点上,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体制机制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中,高质量科技活动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人才是高质量科学活动的选题者、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高校是产出人才的主阵地。高校要立足主责主业,有效统筹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将人才作为贯穿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双向发力,既要应对当前大国博弈的人才挑战,又要着眼长远培养未来支撑强国建设的人才,更好地支撑世界重要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聚焦部分领域高端人才不足、自主培养不够、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招生规模,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打破惯性,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子,以一流核心课程、一流核心教材、一流核心师资团队、一流核心实践项目为抓手,探索教学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推动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以教为指导”,培养效果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推动学生实现“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的递进成长;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将服务重大需求的科研命题作为育人选题,在科学最前沿培养未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在看得见硝烟的产业一线培养具有工程战略能力、工程组织能力和工程实战能力的卓越工程师。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相关领域国家急需人才培养专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雷达及电子对抗等关键急需领域人才培养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高校之一。

加快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建立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跟踪培养、重点使用机制;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和产业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把青年人才置于关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位置,支持其挑大梁、当主角,特别是要鼓励一批青年人才赴领军科技企业锻炼,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重大需求是什么、在哪里,并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在服务支撑上,加快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关键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机制。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系统部署,进一步明晰企业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地位作用。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内涵要求。高水平高等教育和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的两大基本特征。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担负着科技创新主要需求者、积极推动者、要素集成者和重要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在科技顶层设计、重大科技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是研发投入的主体、项目组织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高校要深刻认识和敏锐把握企业在新时代的新地位、新角色、新使命和新任务,全面提升校企合作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能级。

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企业有不同的定位和优势。高校既要积极回应企业出题、参与共同答题,也要全面提升引领支撑的创新策源能力。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优势,联合产业端梳理基础研究的痛点问题、从重大工程应用中凝练高水平基础科学问题,制定解决真问题的指南方向,推动“从0到1”正向基础攻关和“从1到0”反向基础攻关双向联动发力,为科技创新提供长远支撑;发挥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和战略人才优势,聚焦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升级发展中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技术问题,推动中长期技术攻关;发挥高校技术创新积累优势,把高水平成果落地应用作为检验创新能力成效的关键标尺,探索建立全链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助力补齐我国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短板;发挥高校育人优势,校企协同,在攻关实践中培养战略科学家与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骨干工程人才。

(作者查显友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新亮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2日第5版

作者:查显友 张新亮

本文标签:

用户评价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www.ahjyzb.cn All right reserved. 教育装备知识百科网-www.ahjyzb.cn

备案号: | |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爱好者及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