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装备知识百科网-www.ahjyzb.cn> 教育装备知识>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发布日期:2023-11-29 09:19:32 来源: 编辑: 阅读: 59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第四期教育部直属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第七十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围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等主题,加强学习,提升认知。本报选取部分学员的心得体会予以刊发,敬请关注。——编者

不断探索高校后勤育人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 宋大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后勤作为保障,大学后勤工作不只是管理和服务,其出发点应该是育人。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部门坚持主动育人和学生参与相结合,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浸润相结合,不断探索高校后勤育人新路。

以食堂为课堂。从清明青团、中秋月饼、重阳糕等节气美食,到东台鱼汤面、小锅米线等地域美食,再到榆钱窝窝、杨梅荔枝饮等时令美食,人大始终注重在食堂“青春饭”中注入丰富内涵,传承传统文化。邀请学生深度参与美食产品的包装设计、数据调查、新闻宣传,开展烹饪教室等工作,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学以致用。美食因注入了学生的创意和心血,而被赋予更多的人文情怀。

用劳动砺心智。中国人民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后勤集团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牵头单位,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从2022年开始,全校本科生分批次组织劳动教育实践团,赴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开展劳动实践,进行种植体验、作物认知等,在收获中感受土地的蓬勃生机,在耕读中体会人民的劳动智慧。

让校园更“智慧”。大数据时代,高校后勤应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开拓育人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后勤系统2015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借助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云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系统设备记录学生的相关数据,包括消费行为数据、图书管理数据等,并将其纳入综合“智慧评价”,形成正面或负面清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行为。同时,打通智慧后勤平台与学校教务平台、学务平台等的对接,将后勤管理中对学生的可评价指标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构建高校“智慧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后勤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勇担使命、敢为善为,有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坚定不移将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汇聚青年力量 诠释青春担当

吉林大学团委书记 马景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吉林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红色情怀、红色精神。7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作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吉林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聚焦国家战略,拓展青年师生社会服务渠道。吉林大学共青团积极回应青年师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充分依托校地协同、共融共生的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吉林大学学科综合优势,探索开展“揭榜挂帅”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学校青年创新链与省市产业链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共青团育人优势,鼓励更多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深化校地共建机制,持续扩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版图,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聚焦“双一流”建设,助力构建特色思政工作体系。吉林大学共青团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带领各级团组织主动融入学校“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围绕“平台工程”建设,加强和教学、科研等部门联动配合,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资源共享互通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青年学生在高校治理中的能动作用,突出团学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拓宽学生建言献策渠道,引导学生依法有序参与学校治理。

聚焦青年发展需要,搭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实践创新集成平台。吉林大学共青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青年学术需求,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开辟青年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新路径;立足青年实践需求,加强对青年工作的研究及成果转化,开设东北振兴、吉大智慧、青年担当等专项课题,打造研究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集成平台;立足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需求,开展学校青年工作乃至东北地区青年发展相关研究,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与融入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吉林大学共青团将紧紧抓住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宝贵良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激扬奋斗之志,凝聚奋发之力,接续奋进之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共青团的青春力量。

以高校发展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发展

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焦瑞华

教育决定着今天,也决定着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教育强国的建设龙头,高等教育要以高校的发展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并为强国建设给出高等教育生动而又坚实的答案。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这对中国的一流大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对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了更高期待与要求,但高校内部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如观念转变不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和主动对接能力有欠缺,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等。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的难点堵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没有选择、更没有退路,必须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破解矛盾,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这些薄弱环节上下苦功、动真章,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向前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面对竞争和存在的问题矛盾,高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深刻把握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坐标系”中找准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找准时代方位和自身定位,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演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坚持中国特色与迈上世界一流紧密相连,探索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要加强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队伍、强功能。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持续用力。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促进治理格局、治理效能的优化和提升。各项工作都要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关联,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有的放矢,把工作做细做实,提供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撑,稳健高效地走出中国教育的新路子。以教育夯实强国建设之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高等教育的贡献和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打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 郭婧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新时代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传媒大学深刻学习领会方案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核心要求,打造“活字印刷”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传方案”,蹚出一条导向性、科学性、操作性兼具的新路。

综合素质评价的首要目的在于育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定不移推动“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德树人,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着力构建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以智启人,打造教学改革新成果,实施“五个一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体育人,以“一游一跑”为特色,实施中传体育新模式;以美化人,构建“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以劳塑人,建构多元实践新平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学生成长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打造“活字印刷”式的组合评价体系,紧扣以人为本,注重科学性。评价内容上,尊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设置“德智体美劳+特色”六个评价维度;评价主体上,设置教师、同伴、家长、社会、自我等多元评价主体,学生围绕“参与度、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进行自评,以自我为参照系进行纵向对比;评价方法上,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评价相整合,个人自评与组织评议相嵌合,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相配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导相融合的多元评价方法;评价模式上,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构建“一人一测”(个性测评)、“一人一册”(成长记录册)、“一人一策”(发展策略)的测评育人模式。

大胆创新,改进结果评价。通过“活字印刷”式组合评价,形成不唯排名、不计算唯一总分的“成长画像”和“诊断报告”,学校可根据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评奖评优、学校特色育人项目选拔等不同培育需求,对“德智体美劳+特色”六部分的成长值赋权求和或设置选拔准入门槛。通过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实现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各美其美、成才有道。

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党总支书记 陈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身为新时期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是需时刻谨记的重要使命。

当前,艺术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大的机遇期,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受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工匠,而是要培养学生捕捉新知识、创造新艺术的能力。因此,教师们面临着更新艺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能力的挑战,教师的职业道德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教育者对学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其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艺术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建立全面的整体素质教育机制,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多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全体教职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想,始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标准要求自己,中央音乐学院演奏人才辈出,吸引了许多世界知名音乐家来我院交流、访问。同时,学校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立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并积极引进中青年专业教师人才,多次举办各类国际音乐比赛,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平台,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高精尖的独奏、乐队演奏员。2017年,学校正式对外招聘国内外优秀音乐人才,组建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家,进一步扩大中央音乐学院在世界音乐院校中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艺术引领社会风尚。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工作中。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为师者,必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真抓实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贡献力量。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育基础教育优秀师资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 严蔚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师范大学一头连着基础教育基点,一头连着高等教育龙头,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特殊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下,有限资源如何支撑更大作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是办学的明智选择。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应在以下方面有大担当、大作为。

第一,办好师范教育。这是由学校的办学性质决定的。办好师范教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优秀教师,是党和国家赋予师范大学的第一职责。近年来,东北师大着力在培养创新型卓越教师方面持续探索,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师资。为此,学校提出了“创造的教育”理念,打造数百门“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培养创造力指向的优秀教师。

第二,对接国家战略。这是由学校“双一流”高校的层次定位决定的。“双一流”建设由国家主导,体现国家意志,应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同行。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双一流”学科。未来,学校要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凝练重大选题,构筑重大平台,着力提升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解决重大难题的能力。

第三,服务东北振兴。这是由学校所处的办学区位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考察东北,再次部署东北振兴,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中共中央政治局最近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作为地处东北地区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学科和文化优势,切实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作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建设教育强国,对于高校而言,最根本的就是做好定位:不能只考虑能做什么的技术判断,更要考虑应做什么的价值判断。办好师范教育,真正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对接国家战略,真正把“双一流”学科做优做强;服务东北振兴,真正找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结合点并持续发力,这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生态

长安大学校长助理 杜强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强国建设的主要力量。高校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生态,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努力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学校党委在人才工作中谋划大局、把握方向、解决问题的作用,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导向,加强人才体系顶层设计。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

二是全面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特别是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用好国家各类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引育留用”闭环链条,在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贴心留才等方面分类施策,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帽子的倾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大力推进下放用人主体自主权,打破人才工作机制壁垒,为人才发展“放权、松绑、赋能”。重视科研试错的探索价值,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强化分类评价,完善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发展支持体系,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完善多元分类职称评审标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高校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大力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形成诚实守信、追求真理的良好学术生态。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在资源配置、科研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着力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才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秉持科学精神 勇于攻坚克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 马凯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工业母机”,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可追溯至1943年延安时期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教育科学决策为宗旨,一代代教育科研工作者秉持科学精神,立足中国大地、融通中外,为革命和建设年代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不忘传统、初心与使命,完成资源优化整合,重组成立20个研究所,充分发挥组织和人才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研制发布教育强国指数、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在人工智能时代,积极开展教育变革和数字化转型相关研究,努力为教育科学发展和科学决策贡献智慧,争做教育科研战线排头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咨询,形成《中国教育学论纲》,积极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关乎个体、关乎国家命运、关乎人类未来,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密不可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复杂性,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重大。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应当秉持科学精神,勇于攻坚克难,努力服务强国建设。

教育科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在于其原则论断可以预测实践、指导实践。源于实践的规律总结,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最核心功能。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应当大力弘扬“理论源于实践”的优良传统,深入学校、课堂、师生当中细致观察,积极获取一手数据。应当发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要注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避免空谈理念。

教育科学研究面对的现实问题往往影响因素广泛,依靠单一学科范式解决问题,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教育科研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鼓励学科交叉,依托领军人物,组建多学科团队,积极开展外部对话和咨询。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29日第4版

本文标签:

用户评价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www.ahjyzb.cn All right reserved. 教育装备知识百科网-www.ahjyzb.cn

备案号: | |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爱好者及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