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装备知识百科网-www.ahjyzb.cn> 教育装备百科> “多元融合”与“教师发展”齐飞

“多元融合”与“教师发展”齐飞

发布日期:2024-01-04 09:22:57 来源: 编辑: 阅读: 61
“多元融合”与“教师发展”齐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科课程过度封闭割裂、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凸显。针对课改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厦门实验小学提出并在持续开展“整体建构,多元融合:项目式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以项目形式整合教和学的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对课程和教学进行校本化实践探索,创新学校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实现主题化、项目式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的能力。

二十载的接续探索

第一阶段:2004—2008年,定位立意、初步探索。2004年起,以学校承担的省新课程改革实验任务为抓手,开启“课程综合化实施”探索,将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纳入学校发展图景,确定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学科内容和课堂教学试验,设计“四节一会”(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运动会)和“2+N”(“2”为体育、艺术,“N”为科技等多种类别)活动,到6个驻军营地开展实景化教学,形成项目式课程教学雏形。

第二阶段:2008—2013年,广泛实验、深度研究。遵从“教育哲学—理念与目标—框架与路径—管理与评价”的逻辑,整体构建各类课程在学校综合化实施的体系,推行项目式学科教学,基于校馆合作开发“一二年级故事爸爸妈妈进课堂、三年级走近植物、四年级走近艺术、五年级走近科技、六年级走近历史”项目式必选课程,实验“走班制、长短课”等项目管理模式。

第三阶段:2013—2019年,全面实践、检验推广。系统化实施“六节一会”(增加数学节、英语节),整合活动性评价和知识性评价,实施进阶式增值评价,推行五育融合综合评价。全面进行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变革,形成“空间+”“文化+”课程保障系统。逐年向结对帮扶的新疆、云南、宁夏等地的学校以及北京、上海、温州等地的友好学校推广检验,进一步完善项目式课程教学的研究。

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提炼成果、深化应用。进一步联合部属高等教育院校和国家有关教育研究机构指导成果研究,总结校外实践单位对成果检验的认识,完善项目式课程图谱,提炼项目成果的特质和理论价值。

项目研究的高效“助推器”

1.课题推动:深度聚焦项目式课程的形态与要素研究。以课题方式推进项目研究的进程,适宜有效且一举多得。学校以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单位资助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为统领,相继展开一系列课题研究,如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基于校馆合作的项目式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的行动研究》《基于项目式学习视角的“走进植物园”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构建多渠道研学课程的研究》《通过STEAM课程实施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基于能力发展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效研究》等。这些课题都紧紧围绕项目式学习方式与学校课程建设,结合具体学科或领域展开研究,实现“项目研究”与“教师发展”的齐飞共进。

2.评价导引:“学科项目统整评价”导引教学改革方向。开展整合式多学科测评实践。学校以低年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率先取消一年级期中和期末笔试。评价方式以“梦想嘉年华”游园闯关的活动形式,发展至“跨学科”综合考评,再进阶到项目式整合测评。

坚持“五育融合”全过程评价。学校将纸笔测试的知识性评价模式与“六节一会”活动相融合,将学生的动手、表达、合作及创新能力纳入学科评价的维度,实现知识性与活动性的互融评价。坚持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施“五育融合”的综合评价。实施“项目式学习积分制”,纳入小学六年学习成长档案,实施伴随式过程性评价。

3.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多维度推进项目实施。纳入优质的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与中国博物馆鼓浪屿分馆、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万石植物园、厦门市科技馆、厦门市艺术馆、厦门市华侨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开发项目式课程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打造成学校的品牌课程。

对接高校专家团队,争取“智力支持”。学校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素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VR/AR技术助力教学方式变革的实验,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教授团队合作设计“厦门实验小学项目式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团队合作开展“儿童哲学”项目式综合课程研究,与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团队合作提炼“厦门实验小学项目式课程教学成果价值”……

课程教学领域的全维度创新

成果一:“让儿童赢得未来”的项目式课程内容创新

用项目范式解构、重组、耦合各类课程,立体设计必修、必选、自选内容,开发校馆合作项目式课程,按需提供私人定制课程等,构建符合学校情境、贴合新时代发展的课程内容。

1.创新性开发出基于校馆合作的项目式课程。基于学校和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植物园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开发一至六年级分别对应的“基于校馆合作的项目式课程”,不同年级进馆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但各个类别的项目式课程整体关联,逐年发展递进,形成覆盖全年级、具有特色的学校拓展性课程之一。

2.建成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多彩化自选课程群。根据学校资源,应需、应地、应师、应时地开发156个自选课程,供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周一个完整的下午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对选修课程进行结构化设计,构建“初阶(培养兴趣,初步了解)、中阶(明确方向,发展技能)、高阶(培养专长,特色鲜明)”三层级体系的自选修课程群,分为体育、逻辑、语言、音乐、美术、科技六大类别,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的双赢局面。

3.设计一师一课程、私人定制课程、大师课程等综合类项目式课程。教师结合自身所任教学科、自身特长、自身兴趣编制8课时或16课时课程,如“二十四式太极拳入门”“阅读与电影”等,提供给学生自主选修学习,现已有35位教师开设41门课程。学校常年坚持实施“免试生期末学习课程”“乒乓球队员专训课程”“特殊生辅导课程”等基于个别学生特殊需求的“私人定制课程”。2014年起,学校每年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艺术大师等进校给学生开展主题不一的教育讲座,形成基于新时代育人的“大师课程”。

成果二:“项目统整式”的课程实施路径创新

以项目学习为载体,使不同学科共同支持主题单元或项目研究,推行“1+X”(学科核心素养+拓展特色)项目教学模式、“三融合”(内容、方法和思想)统整教学模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维课程实施路径,实现了学习方式变革。创新实施项目式学习积分制、AI云评价等,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为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成果三:“空间+”和“文化+”的管理保障系统创新

从“空间+”的视角创新了校馆合作、校际互送、项目承接等有效培育、吸纳、整合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丰富学校课程的建设模式。

从“文化+”的视角创新了师资互补、节日共庆、特色分享的立体化课程管理互动机制。

目前,学校的项目成果已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新疆昌吉州实验小学,以及河南、宁夏等地区的60多所小学应用。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

编 后:

从发现问题到课题研究,厦门实验小学20年来紧紧围绕“项目式学习方式”与“学校课程建设”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一个项目专注一个领域、解决一个问题、形成一个课程,打破了传统科目之间的壁垒,改变了按部就班的“教学进度”,链接和融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层次,为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学校深入而广泛地应用社会资源,让教学更具实践性,还把课堂搬到校外,实景式教学让孩子沉浸其中,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助力学校的课程开发。二是课程建设不仅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平台。学校鼓励教师在国家课程之上,融合自身所任教学科、自身特长、自身兴趣等编制课程,提供给学生自主选修学习,做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03日第10版

作者:何宝群

本文标签:

用户评价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www.ahjyzb.cn All right reserved. 教育装备知识百科网-www.ahjyzb.cn

备案号: | |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爱好者及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